各位同學、各位老師🚜🧚🏽♂️:大家下午好🧝🏻♀️!
今天在這裏舉行的🧙🏽,可能是我們沐鸣娱乐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迎新典禮。根據學工口提供的註冊人數,2021級現有本科生158人,博士♟、碩士研究生194人。這樣共有三百五十余名學生參加本次典禮🧓🏽,可謂人才濟濟,雖然由於臺風原因,不得不臨時改到線上舉行🤚🏿,但盛況依然是空前的🥦。所以,我首先要代表沐鸣娱乐所有的教師和行政服務人員🍯,對在座和在線的新生表示熱烈的歡迎🙅🏿♂️!
規模的擴大,當然表明了我們中文學科在教學方面的一種發展☑️。不過客觀地說🛌🏼,從任課教師到系裏的黨委、行政🙅🏿♀️,我們對此盛況的出現,準備是不夠充分的。作為系主任🤞🏻,我必須承認這一點。大約在八月初,我們開始意識到今年的本科生因人數增加,要分成兩個班,然後增配輔導員和導師🦋,到八月底,教務員還在跟各門課的任課老師聯系,希望老師們對即將增加的選課人數有所準備。加上疫情防控工作所帶來的某些不確定因素,使我們面對今年規模擴大的局面,既感到高興,也不免有些緊張🧎🏻♀️🧛🏽♂️。最主要的擔心是,因為人數的增多,可能有的同學會感到被冷落,感到教學資源不夠充足。所以,雖然我並不是研究教育學的專家,但我這些天考慮最多的卻是教與學的關系問題。以往✨,在這種場合我更喜歡向大家介紹沐鸣娱乐的優秀傳統,但今天我決定不談系史,而談一點教學👳🏿♀️。想了解系情的新生,可以到光華樓西主樓的十樓👆🥰,去看一看我們新近完成的一個布展,那也是我們迎新工作的一部分😍。
說到教學問題,這本來就屬於我們傳統的主流文化🧑🏿💼🧛🏽♂️,即儒家文化的最核心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儒家就是搞教學的,儒家的一些基本原則就在教學領域孕育出來👩🏼🏫🧑⚕️,然後推廣到別的領域。儒家關於教學的主張,有一條非常基本也非常古老,就是《韓詩外傳》所說:“禮有來學🧚🏽♂️,無往教。”書中說孟嘗君很好學👮🏽,想聽閔子的教誨,就派了個車去請閔子,結果閔子不肯上車🛡🤟,說教學之禮,必須是你學生到老師這兒來學習👧🏽,不能是老師上門去教你📄。《禮記》裏面也有類似的話👮🏻♂️,說“禮聞來學,不聞往教”💁🏻,後來史書上記載♔👩🏻🦽➡️,西漢的孫寶🙍🏽♀️、東漢的包鹹,都使用這一條原則,拒絕到人家家裏去任教。史書上特意記下來🤛🏽👨🏻🍼,當然是表示肯定,“有來學,無往教”,毫無疑問強調了師道尊嚴。不過,片面強調學生必須尊師重道,也是不夠的,其實這一條原則對老師也有約束。北宋的《夢溪筆談》記了一個故事:有一位老師因學生拖欠學費⏳👨🏻🦰,上門去取,學生就閉門不納。老師到鎮長那裏告狀,那鎮長挺有文化🎮🗺,說“禮聞來學🍎,不聞往教”,你上學生家裏去🥨🔋,是你不對🤾🏻♂️。這老師不服,繼續上告🛣,這回是告到了州長那裏🧙🏿,州長是歐陽修❌,結果呢,是讓那位鎮長從此獲得了歐陽修的賞識。我不知道告狀的老師最後有沒有取到學費,記錄故事的沈括並不關心這一點🧘🏽♀️🚵🏿,顯然他也認同“不往教”的原則對老師的行為約束,當然他沒有說明老師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取得學費的正確方法。儒家基本就是這種態度🚶➡️,教你自己無論如何要做君子,但並不教你對付小人有什麽辦法。實際上這裏流露的傾向是,寧可不要學費了,也不能違背“有來學,無往教”的原則🪓。按這個原則👩🏽🍳,現在的老師做家訪,怕也是有問題的。
說到這裏🧘🏼,諸位已經聽得出來,儒家關於教學的這條原則與今天的教學實際是有很多沖突的。把尊師重道的精神落實在“有來學,無往教”這樣的行為規範上🎄,大致適合於私人教育的時代🍵,並不適合今天的公共教育。今天的老師並不是在自己家裏開門授徒🦹🏼🕵🏼♀️,他不可能“無往教”。他要去教室裏授課,去各種場合做學術演講,參加會議討論⏩,甚至遠赴國外去交流,去擔任教職……這些都是“往教”。現在我們並不認為這些行為有傷師道尊嚴,也並不否定那些主動關心學生,前往家訪的老師。所以🙇♂️,“無往教”的說法,現在可能只在推辭某一份家教工作的時候👳🏿,可以充當一條借口,總體而言是已經不現實了。
那麽🙈,既然已經不現實,為什麽我還要帶大家重溫這條古訓呢?回到《韓詩外傳》的語境裏看,閔子不肯“往教”🧘♀️,他自己提出的理由🔳,倒不是說“往教”有失尊嚴🧔🏽🧔🏽♂️,而是說“致師而學👨🏽🌾,不能學”,就是那樣做會使你學習的效果不佳。他有教學效果方面的考慮,這並不意外,既然從事教學活動,總要追求效果。從這個角度說🦃,主張教學活動必須是“有來學,無往教”🐖🧘♂️,是把主動性放在了學的一邊,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教的一邊🏺,即老師🫐,是並不挑揀學生的,孔子就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只要你付過學費,他沒有不教的。他不會說你基礎不行,不配跟我學習。不過從《論語》裏看,“未嘗無誨”也就是有問必答的意思,那麽如果沒問呢?我個人的理解🩲,儒家是不主張對沒提問的人去強行訓導的👇🏼,《禮記》說儒者“夙夜強學以待問”🧑🏽⚕️,他非常用功👁,擁有很多知識🧠,但保持“待問”的姿態🧑🏻🦼➡️,等你來問。有問當然必答,但沒問的話⚾️,不會主動來灌輸給你🙏🏽。這樣,當教學活動中,教的一方嚴格保持“待問”姿態的時候,不難推知🟨,教學的內容是由學的一方來決定的。學是完全主動的,你必須自己決定,找誰去學習🫶🏽,要學什麽。對於求學的人來說,這是很高的要求🤢。
從學習的階段性來說,這樣高的要求🏍,在基礎教育階段提出來,應該是過早的;但到了高等教育階段呢🧍🏻,我以為有必要提出🧗🏻♀️,至少需要朝這個方向去轉換了,至於碩士、博士研究生👨❤️👨,那就必須已經處在這樣的階段。實際上⤵️,這與教學活動的根本目標相關🧑🏿💻,這根本目標是確定的,現在概括為四個字“立德樹人”🛶🅰️。這個“樹”起來的“人”必須是你自己🙌🏿,不是老師的復製品🌡,你必須養成自具特色的誌趣特長↪️、知識結構、問題意識、解決方法以及表達風格,這才是“樹”得起來的一個“人”。這樣一個“人”不是老師“教”出來的,是你自己“學”出來的。所以,高層次的教學🤴🏻,確實是“有來學,無往教”的,主動性完全在學的一邊🤸🏿♂️。這一條古訓的意義🙋♀️,以及我今天頗費周折來辨析其意義的目的👨❤️💋👨,就為了提示這一點🏺💴。
我的以上辨析,也可能是不準確的𓀋。但我相信,在你們入學之初👕🤧,提示主動“來學”是有必要的👨🏻⚖️。祝願大家都能學有所成!謝謝🔩!
更多師生致辭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