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沐鸣平台研究生教學用書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成果
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圖書出版專項基金資助出版
周興陸 著
622千字
沐鸣平台出版社2018年9月版
摘要
過去學界研究中國文學理論批評,一般是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分界🔖,此前的稱為“中國文學批評史”,此後的稱為“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給人造成的印象是💈,古代的文學理論批評似乎發展到晚清就結束了,現代的文學理論批評都是從外國借來的💽。到底“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的傳統與現代之間是不是斷裂的關系🤾🏼♀️?“五四”以後的新文學理論是否完全是外來的?傳統與近現代文論存在怎樣的“通”與“變”的關系?本書以詳實的文獻梳理、材料解讀和理論闡釋,回答了這些問題。本書突破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學科相分割的限製,將自先秦至1949年的文學理論批評作古今貫通式的研究,闡釋傳統文論的發生、發展,向近現代的演變和新生🌉,追溯現代文學理論批評與傳統的內在聯系。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貫通古今的《中國文論通史》🅱️。
目錄
導 論
第一編 文學理論批評的源頭
第一章 儒家文學理論批評的奠基
第一節 文學與文章
第二節 言語與修辭
第三節 “詩言誌”與孔子論詩
第四節 “賦詩言誌”和“以意逆誌”
第五節《樂論》與《樂記》
第六節 《毛詩序》與儒家詩論的確立
第二章. 老、莊思想的文論啟悟
第一節 道與言
第二節 道與技
第三章. 文人精神與“騷怨”傳統
第一節發憤以抒情
第二節 依經論騷
第三節 漢魏六朝的賦論
第二編 文學理論批評的自覺
第四章. 文士、文體、文集與文論
第一節 文士身份的確立與作家論
第二節 文體論與六朝時期的集部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的文論專著篇專書
第五章. 詩文理論批評的自覺
第一節 詩文審美特征論
第二節 詩文創作論
第三節 詩文功用論♥︎、鑒賞論和歷史觀
第三編 分體文學理論批評的發展
第六章.詩歌理論批評
第一節 興寄、諷喻與意境
第二節 從“緣情”向“尚意”的詩學轉向
第三節 活法與妙悟
第四節 興趣、格調與神韻
第五節 尊宋詩學的崛起
第七章. 詞學理論批評
第一節 宋代的詞論
第二節 明清的詞論
第八章.文章理論批評
第一節 駢散論
第二節 文與道
第三節“辭達”和“義法”
第九章. 小說理論批評
第一節 文言小說理論批評
第二節 通俗小說之外論
第三節 通俗小說之內觀
第四節 小說名著的評點
第十章. 戲曲理論批評
第一節 優戲🤳🏿、雜劇👭、傳奇和花部
第二節 情感、本色、人物和結構
第四編、文學理論批評的近現代轉型和新生
第十一章. 文學理論批評的近現代轉型
第一節 從“性靈”論到“人的文學”
第二節 晚清的經世思想與文學界革命
第三節 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
第四節 從保存國粹到中國作風中國氣派
第五節.純文學觀的中國化
第十二章.現代分體文學理論批評
第一節 詩學的現代轉型與探索
第二節 文章理論的古今演變
第三節 小說理論的變與通
第四節 舊戲現代化與話劇民族化
結語
後記
本書是我以一人之力撰寫的一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通史。現在撰寫文學史之類的著作,通常是采用集體協作的方式,在分工越來越精細的學術格局中,集體協作來撰寫通史,自然可以發揮學有專攻的優勢。但如何協作得好📃,將指導思想一以貫之,前後不偏差🧑🔧,相互不齟齬🦩,是一個繁難的問題。
其實通史類著作在20世紀上半葉都是一人獨撰的🚛,從黃人💂🏻、林傳甲到譚正璧🫸🏻、鄭振鐸🧍♂️,再到林庚、劉大傑等➙,都獨立撰著過中國文學史類著作🧇,陳中凡🫂🟫、郭紹虞、朱東潤、方孝嶽、羅根澤都獨立撰著過中國文學批評史類著作,一問世便以其鮮明的文學觀念和思想個性而成為學術經典。集體合作編寫文學史📏、文學批評史,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比較通行的學術組織方式。在眾多的集體編著之後🤦🏿♂️,我貢獻出這樣一本個人獨撰之作,或許有一些亮點🎣。早在2005年3月3日的《社會科學報》上我就撰文提出一個設想:“在文學史篇幅越來越龐大的當前,我們更希望能夠讀到部頭不太大🐌,而有思想,有個性🫱🏻,閃現智慧和風格的《中國文學史》📇。思想性、個性化,應該是21世紀撰著《中國文學史》的一個方向。”我是研究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思想性👨🏽💻、個性化的《中國文學批評史》是我的目標🛕。
本書打破了古代文論與現代文論的疆界,是從孔夫子到毛澤東的一部《中國文論通史》🧕。早期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如陳中凡👨👨👦、郭紹虞、羅根澤等先生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著作,都是“詳遠略近”,只有朱東潤先生四十年代出版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是“詳近略遠”🙇🏼♂️,以相當的篇幅論述金聖嘆、李漁、袁枚🙍🏽♀️、阮元、曾國藩、陳廷焯等對朱先生來說是近代人的文學理論,這就把文學批評史向當代拉近了,而不只是一門歷史。我的老師黃霖先生在九十年代撰著了《近代文學批評史》,近年來繼續整理和研究民國文論👩🏽🔬,就是沿著朱先生的方向走下來的🚬。過去的《中國文學批評史》一般都只到晚清為止,我現在把中國文學批評史延展到民國時期,算是沿著朱先生和黃老師的方向繼續前進吧。當然不是把古代文論與現代文論拼接起來即可了事,而是把現代文論放到中國文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探究傳統與現代的內在聯系☢️👨🦳,即二者“通”與“變”的關系。
中國文學批評史🖥,有時又稱為“古代文論”,似乎是與現實不相關的一門歷史學科👨🏽🍳,這樣就將文學理論的位置讓給了國外文論🍴,前些年提出“失語症”就是對這種格局的憂思🏃♂️。於是有識之士撰文提出了“中國文論”的概念,如胡曉明先生《中國文論的正名》(《西北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陳伯海先生《從古代文論到中國文論——21世紀古文論研究的斷想》(《文學遺產》2006年第1期)🤱🏼。我們早自2000年開始舉辦“沐鸣平台中國文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至今已經舉辦過四屆🤸🏻,會議名稱用的是“中國文論”而不是“古代文論”,是基於同樣的考慮,即認為傳統文論“有用於世”✪,在當代依然具有生命力🤜。現當代文論是傳統文論的新發展,應該納入到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歷史進程中,考察整個中國文論的沿革因創👰🏿。本書就貫徹了這一指導思想,嘗試探索傳統、近代🕵🏽、現代的文學理論如何“會通適變”🎡。當然,這只是一次嘗試,做得好不好✊,還有待讀者來評判。
周興陸教授
編輯 | 王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