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主管
以學術為底色 以思想為旗幟
◆ ◆ ◆ ◆
全景掃描 · 編者按
生活美學思想源流學術研討會
暨《情感與行動》譯書發布會綜述
張文彩 | 沐鸣博士研究生
二十世紀以來,美學突破了傳統形而上學和認識論的視域,在多個方向上開辟出新的理論生長點♋️。這其中,生活美學成為世界範圍內重要的美學思潮之一🎧,它宣示美是生活實踐的重要屬性,因此🧕,美學研究需要突破認識論範式,探討其介入生活的可能性。而伴隨大眾文化的興起和“日常生活審美化”問題大討論🎠,美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已然成為中國學界的共識,圍繞生活與美學,也已經形成了豐富的學術資源。
為有效整合美學資源,探索美學介入生活實踐的可能性👱🏼,由沐鸣和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聯合舉辦的“生活美學思想源流學術研討會暨《情感與行動》譯書發布會”,於2018年12月16日在沐鸣平台成功開幕👰🏿♀️,來自美國佛羅裏達大西洋大學、中國社科院、商務印書館👨👦👦、沐鸣平台📑、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
大會開幕式由沐鸣分黨委書記李鈞主持。沐鸣平台文藝學學科點負責人朱立元教授、沐鸣娱乐副主任朱剛教授、沐鸣娱乐張寶貴教授在開幕式上致辭。朱立元教授首先介紹了與會的專家學者,感謝大家對本次會議的支持〽️,之後介紹了籌建沐鸣平台生活美學研究中心的基本情況,認為生活美學是西方美學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籌建生活美學中心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朱剛副主任在致辭中介紹了沐鸣娱乐在籌建生活美學研究中心過程中所做的工作🫱,希望該中心能順利籌建🧞♂️,越辦越好🛳🙁。張寶貴教授則從2014年舒斯特曼應邀來沐鸣開設講座講起,說明了生活美學研究中心籌建的緣起和歷程🏏,以及為此所做的學術與機構資源積累,並希望該中心能夠得到專家們的多方支持。之後,朱立元教授和張寶貴教授為生活美學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頒發了聘書🚐。
開幕式後🚠🧖♀️,舉行了《情感與行動:實用主義之道》中文版的發布會,《情感與行動⛈:實用主義之道》作者舒斯特曼教授和朱立元教授為新書揭幕。
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賀聖遂社長在揭幕儀式後致辭👟。賀社長在致辭中簡要回顧了商務印書館的歷史〰️,並總結了商務印書館的業務和特色,認為商務印書館一直致力於文化建設🤾🏼♀️,尤其在工具書和學術翻譯出版方面對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賀聖遂社長指出👯♂️,商務印書館在上海設立分館,是希望在華東🩶,尤其是在上海與學界加強交流🧑🏿⚖️,而沐鸣對商務印書館的出版事業一直大力支持,《情感與行動:實用主義之道》的出版就是商務印書館與沐鸣沐鸣娱乐交流合作的結果🚴♀️,它同時也代表了商務印書館在成書質量方面一貫的高水平、高品質。賀聖遂祝賀《情感與行動🛗:實用主義之道》在商務印書館的出版,並希望和與會專家合作🛷,進一步推動商務印書館的學術出版事業。
發布會後😩,由朱立元教授主持舉行了生活美學思想源流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就生活美學出現的必然性、生活美學與實用主義🤸🏼♂️、生活美學的理論淵源🏋🏽、生活美學的理論特質、生活美學的合理性及其哲學根基等問題進行了發言討論。
一些學者就生活美學與實用主義作了發言。《情感與行動》一書的作者💧、美國佛羅裏達大西洋大學教授💇🏼♂️、著名學者舒斯特曼在題名為《布爾迪厄與實用主義》的發言中認為⚜️,布爾迪厄對實用主義在法國的復興功莫大焉。通過描述布爾迪厄在引進實用主義思想過程中的態度變化以及實用主義思想在法國思想界所引起的反響,舒斯特曼指出,強調實踐🙍🏼🧚🏻♂️、生活、行動、連續性🚷、多元主義等特質的實用主義與具有濃厚亞裏士多德形式主義特質的法國哲學界具有很大的差異,這導致法國思想界產生一種擔憂,認為實用主義是一種非理性的思想,而舒斯特曼站在實用主義立場上對此作了辯護。舒斯特曼進一步說明⬛️,實用主義是生活美學的重要思想來源,因為實用主義追求生活與藝術的聯結⚂,對大眾文化抱有開放而積極的態度,甚至他自己所倡導的身體美學也應該成為生活美學的一部分👩🏽🍳。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副研究員🟦、《情感與行動:實用主義之道》的中文譯者高硯平則闡述了《情感與行動:實用主義之道》的總體學術價值🔖。她在發言中認為🎴,該書在四個方面尤其具有學術價值:
一🏃♂️、該書重構了比較完整的實用主義思想譜系和美學面貌。這一方面表現在該書強調了實用主義對情感、感性和感受的重視,對以往對實用主義的理性化🚈、工具化印象有所糾偏或補充。另一方面,它將實用主義的思想譜系推至愛默生,認為愛默生是實用主義哲學的重要而持久的靈感來源。
二、該書也凸顯了威廉·詹姆斯實用主義美學的亮點和價值,並展現了詹姆斯對杜威美學思想的影響🥵🚬。
三、該書展現了身體美學與身體經驗的譜系。舒斯特曼將身體美學視為實用主義哲學在當代的發展,通過對杜威、詹姆斯、皮爾斯、愛默生等思想的發掘,舒斯特曼在該書中強調了對身體的關註,認為只有關註身體,才能真正理解精神因素和我們自己。四、為我們理解情感理論(affect theory)提供了理論資源🤦🏻♂️。該書強調,倫理的進步不僅僅是理性的進步🧑🏼⚕️,更是我們的情感和感覺教育的進步,而實用主義美學和身體美學正好在不遺余力地強調情感與感受的重要性ℹ️。
沐鸣張寶貴教授就閱讀《情感與行動𓀓:實用主義之道》後的感受作了發言👩🏿🌾。他認為,該書對他有三點啟發♜🗿:首先🧖🏼♂️,該書挖掘出了實用主義的原則和譜系🤮,展示出了實用主義與生活藝術的關系,強調了生存與生活的重要性🙍🏻。這一點不僅符合人的實際生活體驗,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史意義,和馬克思及存在主義、現象學思想一樣👩👩👧👧🙌,都是在反撥傳統形而上學基礎上🧑🏽🔬,轉向對人生活行為的關註🧏🏽♂️。其次👨🏼✈️,該書凸顯了實用主義對情感特質(sensory quality)的強調🟫,即人的情感與感受對生活行為的重要性。
再次👉🏼🧑🏽,該書指出了理性反思在人的生活中的作用🧏🏿♂️。生活有反思性的一面,也有前反思或非反思的感受性一面👩🏿🦲,而實用主義的基本態度是強調理性反思對感受自發性的節製。同時,張寶貴教授也針對該書提出了三點思考:一🏌🏿♀️、實用主義強調的情感特質🧑🏼🚀、身體等詞語是中性詞,並沒有體現出生活行為的價值取向🧔🏿,因此,似應在此基礎上🎉,偏向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從而凸顯生產實踐和科學理性對生活的決定作用。二🤵🏿♀️、他認為★,在當下中國語境中,似乎不應過分強調情感特質的意義⚠️,因為中國不缺這方面的傳統,而更應重視科學理性在中國現代性建設中的價值。三、實用主義美學為審美的功利性做了辯護,但他認為,這種辯護遠遠不夠或顯得乏力,應當吸收馬克思在這方面的說法,在學理上先講清楚審美功利性與非功利性在生活實踐中的區分和統一。
華東師範大學朱國華教授針對《情感與行動🧃:實用主義之道》中舒斯特曼對布爾迪厄的論述作了發言。他認為該書比較好地將布爾迪厄做了客觀化的呈現🙋♂️。同時,他認為,理論和闡釋都應當是多元的💂🏽♀️,相比於舒斯特曼站在實用主義角度對實踐、藝術的闡釋🙎,布爾迪厄從藝術社會學角度對藝術作品的解釋同樣富於啟發性和理論有效性。
部分學者討論了生活美學的思想淵源、理論特點和發展方向🌀。山東大學程相占教授認為🚴♀️,在舒斯特曼有關實用主義美學著作的正標題中,並沒有“身體”與“生活”字眼,但在中國卻促發了兩種新的美學思想,即生活美學和身體美學。這一方面是因為實用主義有強大的闡釋力和豐富的理論生長點🔷,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的哲學與思想傳統提供了合適的土壤。因此,他認為,應當在中西方思想結合的基礎上將新的理論生長點開掘發揚💋👩🏼🎤。
《上海文化》雜誌社夏錦乾先生則對生活美學提出了三點看法👨🏼🍳,與程相占教授的觀點呼應🫄🏽。他認為🤷🏽,首先👼🏽,生活美學的提出是20世紀中國美學發展的必然結果。20世紀的中國美學🧑🏻🦱,從對西方超功利美學的引進開始𓀁、到美學大討論中對人的實踐的討論、再到生活美學的興起,這一美學史的發展表明美學在不斷向具體的💆🏼♀️🙋、活著的、小寫的人落實和生成。其次,生活美學的提出是要建立一種有別於康德無功利美學的具有本體論特質的美學。再次,生活美學與中國傳統美學有非常密切的聯系,甚至在史前的巫術傳統中,也能夠發現這種密切聯系📼。
深圳大學王曉華教授在發言中談到,福柯已經指明在18世紀之前,人文社會科學中並無“生命”的概念。受此啟發🫵,王曉華教授通過譜系學考察★,發現18世紀之後“生命”概念的興起,恰恰對應於“身體”、“實踐”等概念的興起,因此🛏,生命、身體🙍🏼、生活、實踐這些概念便可以在這樣一個知識型轉化的維度上產生聯結,它們指向一個新的知識範型、一種新的思考方式和話語方式,從這一維度進行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浙江大學潘立勇教授認為,舒斯特曼的實用主義美學對中國多年的美學隔絕產生了外在影響。他強調,哲學與美學應當關註人的生存🤽🏼👩🏽🏫,而生活美學至少包括兩個部分,即生活藝術和全部生活的美學,進而,他認為休閑美學應當是生活美學的理想形態🌩。
黑龍江大學王國有教授則指出,生活美學所倡導的“實踐”概念應該是超越了理論哲學👛,回歸到了古希臘哲學生活的👅,在古希臘哲學生活概念下的“實踐”概念與“行動”的關系更為密切🤾🏼♀️,這種重哲學生活的觀念,是我們當下所欠缺的,也是生活美學理應挖掘的方向。
學術研討會最後,朱立元教授作了總結。首先他認為🥿,由張寶貴教授翻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通過身體來思考》,以及由沐鸣平台陸揚教授翻譯🤹🏽♀️、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金衣人歷險記》,加上現在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情感與行動:實用主義之道》😔,三本書的翻譯出版從理論和實踐上推動了舒斯特曼實用主義美學在中國的傳播。其次,他認為,生活美學中講的“實踐”應當進行更為廣義的理解🧑🧑🧒,在馬克思的實踐觀中,實踐應當包括精神實踐,或者說,全部社會生活都是實踐的📬,按中國哲學的理解,就是人的人生實踐👨🎤。因此♨️,從馬克思實踐角度出發,對生活美學是有指導意義的。朱立元教授最後代表會議主辦方感謝與會學者的精心準備和精彩發言🫅,認為此次研討會對於生活美學研究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12月16日下午,部分專家圍繞張寶貴教授國家社科重點課題“馬克思本體論生活美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展開討論🖐🤞,為課題的順利進行提出了極富建設性的意見。會議由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王傑教授主持,課題負責人張寶貴教授首先介紹了課題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內容⛹🏿。他認為此課題主要涉及到四方面的問題,第一是中國的現代性問題🤷🏽,馬克思在這方面的看法很契合中國的當前的語境➞,可供我們參鑒🧑🏼🦰。第二是生產實踐和科技理性問題。它們是馬克思生活觀中的決定要素📬,生活要改善,要變得美好,它們就是必須要抓的主要矛盾。第三是生活本身成為美的條件。馬克思在這方面也給出過答案,那就是讓生活本身成為目的,而不是生活之外某一目的的手段🤹🏽。第四是當代價值問題。馬克思的本體論生活美學思想為我們建設當代美好生活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能讓我們重新看待傳統和現代性建設中的問題。在此之後☞,與會專家針對課題的實施和後續的推進各抒己見⏭,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評議和指導,拓寬了課題研究的思路🧑🏻🍳,拓展了研究的深度。
王德勝教授認為🧑🏻🎓,該研究的選題具有合理性,生活美學🫳🏿,不應指向某種抽象化的、範疇化的概念體系,而應指向審美對生活的介入,考慮生活如何成為美學🐚。基於此💂,王德勝教授提出四點建議🤩:一🕍🌨、課題的目的是要為生活美學追尋哲學基礎,那麽,如何從當代重新梳理和闡釋馬克思原典、並讀出新意,便成為重中之重👬🏻。二、課題認為生活美有感性𓀂、精神、自由三個維度🧝🏽♂️,王德勝教授認為,三者應該落實到自由的價值維度,需要強調自由感。進而在討論藝術時,便應當跳出生活與藝術兩項對立的思維🫁,以個人的視角,將生活和藝術放在對自由的期待中來看待🦋。三、應當警惕反非理性對課題的影響,在強調啟蒙理性的同時,不應放棄尋找生活的感性光色,需要重視從感性切入來討論生活美學。四、在當代價值方面🤾🏿,不僅要關註傳統😱⛺️,更要關註當下🌝。
張永青教授認為🐱,首先,要構建馬克思本體論生活美學👳🏻♀️👰🏿♂️,從哲學上勾勒生活美學本體觀,關鍵性的一步是對馬克思經典文獻的閱讀。在確立和重新闡釋馬克思關於生活美學的核心文獻基礎上,需要澄明生活本體觀為什麽比以往提出的“勞動”或“實踐”本體觀更為準確或更為有效。更進一步,需要指明“生活”在馬克思關於“生活”、“生命”、“生存”、“勞動”📡、“生產”、“實踐”等的論述中的獨特性。其次,在討論馬克思生活美學的同時,應當註意與列斐伏爾、赫勒👩🏽🔬🧾、車爾尼雪夫斯基等討論日常生活或生活美的流派形成對話。再次,在當代價值方面,應當對西方非馬克思的生活美學命題及當代其他生活美學流派有所回應,而這種回應的堅實有效性又奠基於馬克思本體論生活美學本身的構建。
宋偉教授針對課題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構建馬克思本體論生活美學,首先需要梳理和論證哲學本體論的線索,即西方哲學本體論是如何從實體本體論到實踐存在本體論再到現象學的存在本體論👵、最後到日常生活本體論的。討論現代本體論與傳統本體論的區別,是討論生活美學本體論之合理性的前提7️⃣。第二,討論生活美學👨🌾,需要觀照和梳理“日常生活理論”的歷史線索👥,因此🐷,要考慮到列斐伏爾💈、赫勒🍦、西美爾等人的思想。第三🕵🏼♀️,應當重視感性生活與理性啟蒙的關系✭,恰當的做法是在堅持啟蒙理性的同時,高揚感性生活。
朱國華教授針對課題提出兩點看法,首先,他認為馬克思雖然對生活美學沒有直接論述,但在馬克思的思想中有兩條隱線可以指向生活美學,其中一條是作為啟蒙現代性之延伸的生活美學,另一條是對物化與異化現實進行批判的生活美學。因此,生活美學既是科學理性的結果,又是在批判科學理性的某些方面,那麽🙆🏿♂️,如何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是本課題需要認真處理的。其次🦸🏿♀️🕷,他認為研究生活美學,不應當忽視對中國古典美學資料的挖掘,在朱國華教授看來,中國古典美學中,尤其是在宋及明清時期🤳,有大量的生活美學資源值得挖掘。對這些資源進行打撈挖掘,然後進行匯通融合,對於構建生活美學意義重大🦇。
曾軍教授提出,研究馬克思的生活美學💅,可以有兩條路徑🕵️,第一條是從馬克思出發,通過挖掘馬克思的原典文獻,進而總結馬克思的生活美學思想。另一條則是從生活美學出發,進而尋找馬克思為生活美學提供了哪些有價值的思想。本課題是按照第一條思路進行的,而要貫徹這條路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要理清生活美學在馬克思那裏的理論背景🫎,即要理清從實踐到實踐存在論再到本體論生活美學這一轉折過程,這一過程中,處理好生產與生活的關系是關鍵,也就是說,要從以生產的角度討論生活轉換到以生活的角度去討論生產,這必然涉及到對馬克思的“生產”與“生產主義”概念的重新闡釋⇨。
王傑教授針對課題提出三點建議,第一𓀂,需要從概念上,將“生活美學”的學理梳理清楚。如果從生產的線索上去談9️⃣,必然涉及到一種全面的異化。而要從哲學人類學的角度去談♐️,考慮人與動物🏭、與機器的不同,則能夠為生活美學開辟出一條可能的路徑🫳🏿🤍。第二,應當挖掘馬克思經典文獻中的有關美學的論述與生活美學的關系,進而將之學理化🫲🏽⚧。比如🤟🏼,關於“美的規律”的論述與生活美學就有很大關系🧏♂️,值得深究。第三🐕🦺,在課題的當代價值方面,可以吸取中國古典的資源😕。進一步說👨🍳,在當代價值上,應當加強馬克思生活美學的建設性而非僅僅是批判性。
最後✍🏻,課題負責人張寶貴教授對專家組的意見予以高度肯定,並表示衷心感謝,認為專家們的意見和建議或高屋建瓴,或鞭辟入裏,都非常重要,對於課題的後續展開極富建設性。
《探索與爭鳴》人間體
聯絡員小探
xiaotanxiaosuo
轉載 | 合作 | 咨詢 | 建議
長按掃碼加好友
END
人文社科學者的平臺
《探索與爭鳴》
唯一官方微信平臺
聯系電話👧🏿:021-53060418
投稿郵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
版權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媒體轉載請聯系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