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1日,沐鸣平台生活美學研究中心主辦,華東師範大學身體美學中心、佛羅裏達大西洋大學身心文化中心、北京大學出版社及安徽教育出版社聯合舉辦的“生活美學與身體行動”高峰論壇暨《通過身體來思考》《金衣人歷險記》譯書發布會在上海召開🙅♂️。來自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沐鸣平台、華東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暨南大學、揚州大學、同濟大學🏢、廣州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60多位專家出席本次論壇,專家學者圍繞生活美學🏏、身體美學及舒斯特曼《金衣人歷險記》《通過身體來思考》等主要議題,為探索當代美學的範式轉型,展開了富有啟示性意義的研討🚵🏿♂️。
大會開幕式由沐鸣資深教授朱立元主持。在會議伊始,沐鸣系主任朱剛教授、北京大學出版社張文禮、安徽教育出版社徐宇、著名實用主義美學及身體美學領軍人物理查德·舒斯特曼教授和沐鸣陸揚教授、張寶貴教授致辭👯♀️。朱立元教授宣布此次會議開幕🔦,並介紹了與會專家學者🏀。朱剛教授在致辭中向各與會的專家學者表示歡迎🤯,希望將來有更多機會和與會的專家學者進行更深入的交流。張文禮介紹了北大出版社近幾年來的主要譯介工作,就《通過身體來思考》對張寶貴教授的翻譯工作表示誠摯的感謝🦹🏿♀️。徐宇介紹了《金衣人歷險記》初期的籌備工作🏌🏿。陸揚教授、張寶貴教授分別就本次論壇的新書《金衣人歷險記》和《通過身體來思考》的翻譯工作進行介紹,並誠摯感謝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沐鸣平台教授王才勇、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永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高硯平👂、華東師範大學汪擁華👚、上海師範大學王宏超🫸、上海戲劇學院支運波教授主持並對論壇討論作出評議🏃🏻♂️➡️。
生活美學與身體美學的新向度
二十世紀以來👩🏿🦰,美學顛覆了傳統形而上學的認識論🍢,試圖從多個領域汲取養分,以突破美學當下面臨的瓶頸,來構築新的審美範式。1992年,理查德·舒斯特曼在《實用主義美學》中率先提出“身體美學”概念,試圖構建一種“擴展的美學學科”範式,旨在從理論到實踐、從認識到身體🎽、從教育到訓練這三個範疇來構建作為跨學科門類的身體美學。這種想法在《通過身體來思考》《金衣人歷險記》中得到系統化表述和實踐展示🫅🏽。身體美學是如何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中表現的呢?對此,與會的專家學者分別就身體美學議題展開了激烈的探討。高建平🤰🏽🏌🏽♀️、杜衛教授從身體與感性之間的關系來談身體美學。
高建平教授認為👪,身體、生活和生命是聯為一體的,身體美學實踐不應局限於理論的壁壘🧔🏽♀️,而應將理論視為一種橋梁,來打通身體美學和生活實踐之間的鴻溝。杜衛教授從蔣孔陽、李澤厚和朱光潛的審美論的角度切入,探討了審美與心理、審美和生理之間的關系〰️,並指出身體美學在“娛樂至死”的當代所面臨的困境及願景👧🏽,同時從年輕一代的個性化“肉身”上,發現了身體美學的突圍與曙光。姚文放教授從舒斯特曼的實用主義美學入手,分別從身體、情感和行動三個角度論述了身體美學作為一種跨學科範式的具體表現,並表示身體美學傳達的是“發乎情,知乎行動”的實用主義精神。王峰教授從後人類的文化語境下思考了身體的從屬問題,他表示在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問題下🏂🏿𓀇,身體與意識面臨著一元整體的不可能性✌🏼,人類走向“身體之撕的虹膜”🥳,且面臨著基因改造和義肢性身體的境況。
對於身體美學與中國古代文化之間的關系,夏錦乾、劉成紀教授分別從中國古代巫術文化及中國古代車輿文化的視角🖐,對身體美學進行了討論。夏錦乾從人類起源學出發,闡釋了巫術發展與人類身體之間的關系🧑✈️🤼♂️。他表示,人類個體的意誌鑄就了群體巫術📡、部落巫術的形成☝🏼。劉成紀教授則表示,車輿作為古代的交通器物,實現了人與宇宙、社會及人際交往之間的互動經驗。
關於身體書寫的探討,王琦從讓-呂克·南希的身體書寫理論中得到啟示,認為身體本身就是一種書寫,書寫實際上具有生存論層面上的身體性含義,身體只有在觸感中👨🚒,才會實現身體的“實體化”。對於閱讀、書寫和身體的看法,王琦表示,書寫實際上是一種存在方式,也是一種行為的表達媒介。
日常生活審美化觀照
經典美學的先驗性在後現代主義的語境下日漸式微👩✈️,美學如何走向生活👨🏻🦰,成為眾學者們論爭的對象🚱。王曉華教授就李澤厚和舒斯特曼的美學理論進行互釋,並思考了當下中國語境下的美學境況,他表明當代中國的生活美學👨🏿🎓,本質上是一種實踐美學。宋偉教授則表明🧑🏻🦽,生活美學和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是一種無需理論闡釋、人人都能理解的審美範疇😀。在他看來,生活美學融入到生活世界之中✍🏻,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去理論化傾向。
關於生活美學的具體實踐性問題,範聖璽教授、莊誌民教授和張寶貴教授分別從設計領域、旅遊美學和整形美學等視角提供了建設性的看法。範聖璽教授從日常功用性的角度出發⟹,認為現今的設計學已延伸到人工智能、計算機等層面👩🏼⚖️,生活美學的視野也在逐步延伸,並試圖構建生活美學與設計之關系的融合與互補,試圖打通審美無利害性與器具功用性兩者之間的關聯。莊誌民教授從休閑化旅遊的角度🔺,表明旅遊表達了個體通過具身化的旅遊,實現了人與世界的形而上式意義,彰顯了個體對於生命自由及美好意誌的追求🥹。張寶貴教授從整形美容的社會現象探討了生活美學的實用性價值👩🏫,以及美學介入生活的可能性🚳,並認為只有從行動和實踐出發,才能把握到身體美學的真諦。
王德勝教授認為,對於現實中的人以及人的生活而言,美學的可能性總是同其自身功能定位相聯系,也就是說,作為一種指向人生價值和價值實現方式的思想活動🀄️,美學應該能夠為人的生活及其實際處境提供特定的認知形式。一方面,這種美學的特定認知就像雅克·朗西埃所指出的,不能沒有、而且必須源於生活本身所塑造的“可感肌理”——生活的直觀感受性及其感受內容,它們在美學的思考中往往占據了顯著而重要、甚至獨一無二的位置🥺。另一方面🧑🏽🎓,美學所提供的生活認知及其認知形式,同時又是人在具體生活的現實處境中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自我意義體驗的根據——人對自身生活存在的意義感受和反思總是直接聯系著這一認知形式的獲取與展開📇。
“金衣人事件”與當代審美議題
如何讓美學走向生活🫑🖐🏽,是實用主義美學一直以來探討的問題。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行為藝術作品《金衣人歷險記》完美搭建了美學、藝術和生活之間的橋梁🔱。陸揚教授對其最新譯介的新書《金衣人歷險記》進行了內容介紹🛑,並從審美範式跨界的角度考察了“金衣人”形象🚀,以及當代美學所面臨的跨學科範式轉型的問題。王曦從劇場理論的思路出發,深入探討了“金衣人”行為藝術的創造性內涵及其審美局限。
關於審美時間性與審美生活之關系的探討,劉彥順教授從許茨現象學美學入手,探討審美意識的沖動性意義,質疑身體美學概念的合法性,認為審美生活應被置入到一種域狀形態中來思考🤱🏻,審美生活是一種感官、感受的源發性狀態,無法用理性來衡量界定。
從文化間性來審視審美生活是本次會議的另一重議題,王嘉軍教授從列維納斯的三種差異,即不同👶🏻、他異和陌異來分析學界盛行的三種對文化間性的看法,並從他異的角度融合列維納斯和朱利安對文化間性的思考,強調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差異與融合,且要尊重不同文化間的風格及倫理問題,從審美、身體修煉和政治等三重緯度來思考跨文化生活。
參與本次論壇的各位專家學者圍繞相同話題,對當代中國生活美學及身體美學的建設提供了諸多值得參鑒的角度和意見🤑。無論是對基礎理論的發掘,對人工智能前景的展望,還是對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反思和建議🫦,均是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美學理論的有機成分🧅,展示了與會專家對生活美學與身體美學發展的熱忱與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