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上海高校比較文學博士生論壇
會議日程
2015年11月14日 沐鸣平台光華西主樓1501會議室
13:00-13:15 | 論壇開幕式 | |||
13:15-13:45 | “上海市比較文學研究會首屆優秀研究生論文評選”頒獎典禮 | |||
分組發言 | ||||
第一組 異域想象 | ||||
時間 | 發言人 | 論文題目 | 點評人 | |
13:45-14:00 | 胡閩蘇 | 晚清小說中的波蘭亡國書寫 | 洪韶翎 | |
14:00-14:15 | 袁曉軍 | 馬修·阿諾德的正面媒體形象 ——基於中國近現代英文報紙(1868-1938)的考察 | 公維軍 | |
14:15-14:30 | 安然 | 晚清小說敘事中的“西方” | 劉現合 | |
14:30-14:45 | 自由討論與點評 | |||
14:45-15:00 | 茶歇 | |||
第二組 跨媒介研究 | ||||
15:00-15:15 | 李如恩 | 家·彼岸:香港與臺灣紀錄片比較研究 | 胡閩蘇 | |
15:15-15:30 | 胡慧如 | 初探李元佳的觀念藝術👩🏿🦰,以及其與1960-70年代國際藝術的互動關系 | 袁曉軍 | |
15:30-15:45 | 石維娜 | 從語言藝術到視覺藝術--羅曼· 波蘭斯基的電影對<麥克白>的圖像演繹 | 李如恩 | |
15:45-16:00 |
| 自由討論與點評 |
| |
第三組 民族與世界 | ||||
16:00-16:15 | 李佳 | 跨越邊界 ——保羅·穆爾丹詩歌中的身份問題 | 胡繼成 | |
16:15-16:30 | 公維軍 | 文學人類學知識考古範式的建構與實踐——“四重證據法”十年誌🟡:回顧與展望(2005-2015) | 何建委 | |
16:30-16:45 | 洪韶翎 | 何以名之——論呂赫若戰後四篇漢文小說的殖民地意識形態 | 李佳 | |
16:45-17:00 | 自由討論與點評 | |||
17:00-18:30 | 晚餐 | |||
第四組 中西對話 | ||||
18:30-18:45 | 何建委 | “約翰·克裏斯朵夫”與 滿濤“痛罵”傅雷 | 張恒 | |
時間 | 發言人 | 論文題目 | 點評人 | |
18:45-19:00 | 胡繼成 | 論叔本華的中國文化觀 | 石維娜 | |
19:00-19:15 | 張恒 | 1899年前英語文本中大連地區“韃靼”稱謂考述 | 胡慧如 | |
19:15-19:30 | 自由討論與點評 | |||
第五組 翻譯研究 | ||||
19:30-19:45 | 劉現合 | 英國倫敦會傳教士艾約瑟著譯作品考 | 林嘉新 | |
19:45-20:00 | 林嘉新 | 從世界文學角度重讀《駱駝祥子》的兩個譯本 | 安然 | |
20:00-20:15 | 自由討論與點評 | |||
20:15-20:25 | 論壇閉幕式 | |||